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时间:2017-08-02 15:10 浏览量: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16年1月 

        

    

  全面贯彻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省委“新福建”建设和市委“五个泉州”的战略部署,科学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对进一步加快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泉州开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未来五年泉州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今后五年制订实施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泉州开发区紧紧围绕“推动清濛园区转型提质,加快官桥园区开发建设”的工作主线,加快美丽园区建设,努力构建“转型升级示范区、产城融合美丽园、四园联建新天地”,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存量提升成效显著 

  推进腾笼换鸟、重组再生,收储盘活、深度开发,就地改建、扩容扩产,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2014年以来清濛园区共盘活700亩土地、30万平方米厂房,成功嫁接奔狼、神州、黑金刚等20多个新优质企业项目,以及西虎汽车与马来西亚宝腾汽车、英国莲花汽车合作等近10个“三维对接”项目,年新增产值超10亿元。目前,全区共有上市公司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9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3家,超亿元企业3家。 

  (二)企业创新快步先行 

  立足产业升级,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快步先行,黑金刚等4家研发企业、特步等10家应用企业及3个企业项目列入全市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并组建了电子信息、医药食品两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国家级纺织检测中心福建分中心。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技品牌51家(项),科技小巨人企业22家,中国驰名商标10件,福建省著名商标42件,17家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必维、菲拉等20多家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圣弗兰产业综合体;锐驰电子、神州电子开拓“互联网+”产品领域,并与电讯、广电建立战略合作;约克公司的塑料液体色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三)金融改革持续深化 

  抓住“金改”机遇,搭建了股权投融资服务、交易、推介三个平台,形成金融服务综合载体,企业股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实现了“四个率先”:在全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率先开展委托债权投资业务,率先借助全国性市场开展挂牌企业投融资路演,率先与全国股转系统公司建设战略合作关系,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权专场交易业务。目前,已有超400家企业挂牌,实现直接融资约10亿元,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实现交易近120亿元。 

  (四)园区品位有效提升 

  把握产城融合发展趋势,以“美丽园区”建设为抓手,以“三横三纵三园”为重点,实施道路及沿街综合改造提升,建设商贸街区和文化休闲走廊,提高亮化、绿化、美化水平。创建生态安全园区,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审批,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全区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居全市前列。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建成奥林匹克花园、嘉龙现代城等6个品位高、配套齐的商住小区及实验学校、幼儿园、国际运动城等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陆续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国家火炬计划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 

  (五)党建品牌特色凸显 

  创建非公党建特色品牌,推行“区域化、网格化、联创化”非公党建工作机制,深化“保本色、增本领、强作用”主题教育,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打造非公党建品牌。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成建制工作法”和“一线工作法”,试行人才工作派遣制度,探索新型用人模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抓手,建立阳光事务、阳光配置、阳光绩效三个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构筑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并且在非公企业党组织探索设立纪检组织,试点推行非公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 

专栏1:泉州开发区“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2015年 

年均增长(%) 

2015年 

年均增长(%) 

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1 

工业总产值(亿元) 

510 

13 

426 

8.5 

2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506.4 

13 

415 

8.5 

3 

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亿元/平方公里) 

40.8 

  

34.08 

  

4 

财政总收入(亿元) 

20 

12.5 

12.61 

4.6 

5 

单位土地财政收入(亿元/平方公里) 

1.6 

  

1.01 

  

6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0 

  

63.56 

  

7 

出口商品总值(亿美元) 

7.1 

10 

5 

  

8 

第三产业比重(%) 

30 

  

23.85 

  

主要科技发展指标 

9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 

  

4.5 

  

10 

规上企业宽带接入率(%) 

100 

  

100 

  

主要社会发展指标 

11 

能耗(吨标煤/万元) 

低于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 

已完成目标 

  

12 

水耗(立方米/万元) 

低于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 

已完成目标 

  

13 

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已完成目标 

  

1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9 

  

已完成目标 

  

15 

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 

100 

  

已完成目标 

  

16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8 

  

已完成目标 

  

17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8 

  

已完成目标 

  

18 

失业保险覆盖率(%) 

98 

  

已完成目标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全球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平衡的因素增多,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的难度加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转型升级更加紧迫,区域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两岸关系不确定性增多等,泉州开发区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既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新机遇,也要迎接诸多挑战。 

(一)发展机遇

  1、中央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赋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并在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集约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新时期泉州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权威性指导。 

  2、政策释放新的制度红利。2012年以来,中央、省陆续出台支持泉州市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改区”、“21世纪海上丝路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地区性示范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为一直坚持在全市产业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探索等方面打头阵的泉州开发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新机遇。泉州开发区在共享改革成果、用好改革政策的同时,应在重点领域改革方面积极先行先试,为全市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坚实基础拓展未来作为空间。经过20年的发展,州开发区已在区位、科研、人才、环境、服务等方面积累了独特优势,为泉州开发区“十三五”期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软硬基础。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泉州开发区地处泉州南翼新城的核心地带,能方便快捷共享中心城区人才、学校、医院、公交、文化、娱乐等优质公共资源。科研优势全市领先,全区拥有国家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三个国字号基地,设有国家级纺织检测中心福建分中心等高层次科研促进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逾三分之一,位居全市首位。人才优势逐步显现,全市3位省“百人计划”人才中泉州开发区占2名,另有3名“海西创业英才”;全区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非公企业人才占职工总数约为19.3%。环境优势快速提升,园区绿化率40.5%,初步形成了环境优雅、闹中有静、宜居宜业的园区环境。服务优势高效精准,对企服务突出精准高效,扶持政策讲求精准正点,推行“一路通”、“一站式”服务体系和重点项目服务“绿色通道”。 

(二)面临挑战

  1、园区发展空间亟需扩容。一方面,清濛园区发展空间受限。经过多年发展,清濛园区土地开发已基本饱和,不仅不能满足区内骨干企业增资扩营的用地需求,区外优质大型项目的引进更没有承载空间,园区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存量增长。另一方面,官桥园区开发建设进展不理想。受体制机制等制约因素影响,征地拆迁工作进展缓慢,可整块提供项目建设用地较少,尚无法满足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项目落地投建的需求。 

  2、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加快。一是产业规模偏小。与同是20世纪90年代创办的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相比,泉州开发区经济总量不及其1/6;二是产业结构偏低。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区90%以上,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新业态有待继续培育;三是产业链条偏短。除了纺织鞋服产业,其他产业还未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链,“无根”型企业占比大。 

  3、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强。区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基本上处于组装、零配件生产等价值链底端。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而且合作时普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受环境、待遇、平台等因素影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性领军人才仍然短缺。 

  4、管理机制体制亟需变革。《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市政府原来决定平移给泉州开发区的市一级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复位,土地、规划等多项行政审批职能上收,造成项目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严重制约转型升级工作的快速推进。另外,长期以来开发区社会管理受制于属地政府,管理机制体制未能根据发展实际作出适应性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能力薄弱。 

(三)基本判断

  尽管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泉州开发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十三五”期间,泉州开发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立足新的形势,树立新的理念,谋求新的发展。 

  一是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破解现实问题。围绕国家、省、市战略做好前瞻性布局,加快存量产业提升和新产业培育,建设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引领全市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 

  二是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路径和新方式,加快由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引领泉州、联动周边的创新创业生态。坚持人才为先,加速汇聚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的优选之地和成长摇篮。 

  三是必须以产城人融合推动持续发展。按照“以人为本、产城一体、内外联动”理念,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完善园区城市服务功能,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社会福利等公共性服务业,全面推动产城人、区内外和谐发展。 

  四是必须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进增强运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水、土地、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倡导低碳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园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按照“五个泉州”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创新发展”的发展主线,着力构建创新驱动新模式、活力产业新体系、产城人融合新途径、金融集聚新平台、绿色集约新生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从单一加工制造业、高新产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并举转型,从偏重引资的产业园区向引资、引智、引技的“产城人融合”发展转型,从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从以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型,从同构化、低端化的产业结构向特色化、高端化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的优化升级,资源配置的优化升级,综合功能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的优化升级,打造新常态下泉州中高速经济增长稳定剂和区域创新催化剂,为全市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供新示范。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创建泉州人才集聚示范区为抓手,协调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着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坚持融合发展。主动对接“泉州制造2025”,坚持以“数控一代”、“互联网+”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才集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强化产城人融合,着力打造智慧园区示范区,建设产城人融合美丽园。 

      坚持绿色集约。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以打造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为着力点,突出“提存量、优增量”,做好项目谋划与落地,重点推动清园区存量整理创新提升,官桥园区在大气势开发、大手笔招商、大步伐建设、大融合发展推进上早出效益。 

  坚持金融引领。依托泉州股权投融资服务中心、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三个金改平台,拓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大力打造区域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民营银行总部,建设泉州金融改革示范区。 

  坚持深化改革。强化改革引领,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争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泉州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征程中继续担负引领、服务、示范、试验作用,打造泉州高效服务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将泉州开发区建设成为泉州市创新创业最活跃、产业活力最强劲、管理服务最高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区,彰显“创新高地·创业特区·品位园区”品牌特色,为迈入全国一流园区行列打下坚实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工业总产值达到655亿元(力争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力争13.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67亿元,年均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100亿元;出口总额五年累计达25亿美元。 

  2、创新创业活力实现新提升。创新服务平台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20年,全区企业R&D占比达5%;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35家;发明专利累计新增授权数达到15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件;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提高到5%以上。开发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个,其中亿元以上产值企业实现全覆盖。 

  3、产业结构实现新升级。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加快集聚,产业附加值较大提升。高端纺织鞋服领域形成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集群,“互联网+”、医药食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具备全国影响力,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生成能力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本土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平台型企业。 

  4、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体系逐步完善,社区管理良性运行,和谐程度不断提升。到2020年,全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9.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按市里下达的任务数完成;安全生产主要指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 

  5、园区环境实现新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到202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居全市前列;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专栏2:泉州开发区“十三五”主要指标体系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基数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5.71 

190 

8.8 

预期性 

2 

工业总产值(亿元) 

426 

655 

(力争800) 

9 

(力争13.5 

预期性 

3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4.66 

约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预期性 

4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 

  

预期性 

5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 

12.61 

17.67 

7 

预期性 

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81 

五年累计达到100亿元 

  

预期性 

7 

出口总额(亿美元) 

5 

五年累计达25亿美元 

  

预期性 

科技创新 

8 

R&D占比(%) 

4.5 

5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1 

35 

  

预期性 

10 

发明专利累计新增授权数(件) 

24 

150 

  

预期性 

11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7.62 

持平 

  

预期性 

12 

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 

3.5 

5 

  

预期性 

13 

各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12 

15 

  

预期性 

社会事业 

14 

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 

98.47 

99.8 

  

预期性 

1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预期性 

16 

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7 

安全生产主要指标 

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 

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 

  

约束性 

可持续发展 

18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 

低于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 

下降率居全市前列 

  

预期性 

19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9.1 

9.1 

  

预期性 

2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00 

100 

  

预期性 

21 

危险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 

99 

100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十三五”时期泉州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领域,实施六大任务,实现泉州开发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创新驱动新模式

      围绕建设泉州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打造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环境优越、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群体活跃、创新效益突出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增强泉州开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源动力。 

   (一)完善创新创业载体

      一是构建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整合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软硬设施,集成创新创业人才办公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交易和展示、创新金融服务、配套商业、创意交流、人才公寓、政府服务及便利服务等要素,打造一站式“创新综合体”;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及科技产业园等,鼓励成立开发区创新型孵化器联盟;在孵化器内设置电子政务审批端口,管委会职能部门定期、按需提供政务服务;允许按卡位注册,采取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为创业企业提供便利。二是拓展提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继续完善泉州市数字视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础上,按照泉州市关于“每个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形成一个以上高端创新服务平台”的要求,鼓励企业、科研院校等围绕重点产业,组建生物医药创新联盟、装备制造创新联盟等社会创新组织。对创新联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和共性平台建设给予专项支持;探索异地共建研发中心,在国内一线城市联合科研院校,围绕重点产业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需要,异地共建研发中心及咨询中心。三是加快建设一批开放便捷“众创空间”。重点抓好“三个一”:引入国内外专业化运营团队,打造成一个运行模式先进、配套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质、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省级创业示范基地;主动吸引国(境)内外知名高校来区内设立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创建一批创业大本营;支持龙头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改造闲置工业厂房、商务科研楼宇、仓库等资源,改建形成一批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型众创空间。 

   (二)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

  深入贯彻《泉州市“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方案》和《泉州开发区“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支持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全方位创新。一是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各类创新型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少于3%,市级重点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于2%;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产业为重点,实施“蓝火计划”,引导企业高位嫁接先进技术、科研院所、高端人才。二是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深入开展“万家企业手拉手”三年行动,引导龙头企业主辅分离,支持中小微企业向“精品工厂”、“精致服务”转型,推进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构建产业组织创新的“生态系统”,推动中小微企业围绕龙头企业配套协作,打造具有开发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企业联盟、企业共同体。三是拓展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发展“私人定制”生产模式,鼓励纺织鞋服等传统优势企业运用好大数据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服务创新,扩展产品消费市场;推广传统企业转型线上、平台企业布局线下、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模式,鼓励抱团对接天猫、京东、当当等国内知名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开发区制造品牌,发展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兴配送模式,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四是增强创新创业辅导服务。建立“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创业联络员”的辅导制度,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传播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业知识技能,并提供各类咨询、经验交流和创业辅导服务。 

   (三)优化创新创业机制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按其核实后的研发投入给予补助。率先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项目试点,引导和鼓励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代理、检验检测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及购买创新服务。探索设立“创新专员”服务制度,以泉州开发区科技主管领导作为首席“创新专员”,各部门相关负责人作为部门“创新专员”,按照服务到项目、到人的要求,跟踪做好人才保障、项目引进、设施配套等创新服务。设立科研项目库,建立科研项目备案管理制度,实现科研项目资助逐步从事前资助向后补助转变,将科研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并定期核查,根据入库项目进展情况予以资助。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建立产品技术扩展和储备体系,为企业寻找新利润增长点和跨入非竞争性“蓝海”提供支撑。 

   (四)打造人才集聚示范区

  立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重点引进“1+4”产业专业人才,并加快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储备泉州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紧缺人才、高学历人才。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引人留心、留人拴心,即建设一个“人才创业综合体”、完善一套人才政策、设立一项人才创业基金、联办一所优质学校、打造一支人才队伍,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主要措施包括:规划改造诺林商城广场,建设人才会员制休闲区,为产业骨干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分别设立1亿元和1.5亿元的人才创业子基金,为“互联网+”、医药食品两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风投保障;与名校结对联合办学,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以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人才为下一代留下来。 

    

专栏3:实现创新驱动战略项目 

产学研合作项目近期项目:万利得与泉州师范学院共建材料化学与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技术合作、黑金刚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产学研平台、麦科与华侨大学共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银行调拨及款箱交接安全认证系统、雾精灵与龙岩学院共建智能感应水雾终端技术等;远期项目:推进区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远期项目:组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企业品牌(市场)创新项目近期项目:建设开发区网上虚拟产业园;鼓励区内企业对接国内天猫、京东、当当等知名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远期项目:打造开发区品牌馆。 

创客空间建设项目。重点抓好“三个一”,近期项目:改建形成一批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型众创空间;远期项目:打造一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创业大本营。 

孵化器提升项目近期项目:龙头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产业园、开发区创新型孵化器联盟等;远期项目:“一站式”创新综合体建设。 

创业人才吸引计划。实施“五个一”工程,近期项目:完善一套人才政策、设立一项人才创业基金、打造一支人才队伍;远期项目:建设一个“人才创业综合体”、联办一所优质学校。 

二、构建活力产业新体系

  “十三五”期间,泉州开发区将重点发展“1+4”产业,即1个高端纺织鞋服产业和“互联网+”、医药食品、新能源汽车、生产性服务业等4个新兴产业,实施试点示范项目76个,总投资208亿元,打造一个超500亿元、两个超100亿元、两个超50亿元的产业。到2020年,力争清濛园区实现工业产值80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清濛园区GDP20%以上;官桥园区实现工业产值60-100亿元。 

(一)提质发展纺织鞋服产业

  “企业集团化、品牌国际化、产品服务化、生产智能化、发展差异化”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7年纺织鞋服整体实力有实质性提升,到2020年实现产值超500亿元。 

  1、引导价值链提升。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从产品制造型向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服务型转变,引导中小企业分离外包服务环节,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比重。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的二次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为支撑,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提高非价格竞争力。着力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主动对标国内外同行业管理先进水平,从企业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到风险管理、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措施,特别要适应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扁平化趋势,推动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向管理要效益。 

  2、引导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积极推进“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创新示范,大力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控一代”示范产品,以黑金刚制鞋数控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与应用为示范,努力突破人机智能交互、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共性技术和重大技术创新,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加快“机器换工”步伐,力争到2020年全区纺织鞋服规模以上企业中60%以上实施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试点行动,引导一批重点企业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以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逐步实现柔性化、定制化生产。鼓励首台(套)装备的使用和新技术首购首用,开展核心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行动,力争更多传统产业的核心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整合提升“互联网+”产业

  “十三五”期间,着力构建“互联网+”生态系统,以园区实体产业为基础,整合相关产业,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使上下游产业链条连接得愈发紧密并不断延伸,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2017年力争全区“互联网+”产业形态初具规模,2020年实现增加值达100亿元以上。 

  1、抓产业链垂直整理。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泉州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锐驰公司的龙头作用,对产业开展垂直整理,一方面以无屏电视为“互联网+电子信息”的硬体终端,往产业链下游进行整理延伸,形成涵盖接收、路由、通信、3D显示屏、外观结构系统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以锐驰软硬体结合为软体起点,往上进行竖向整理,形成涵盖中间件软件、数字设备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以及内容制作等系统的亚文化、文化、泛文化产业链条,实现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2、抓产业载体建设。在清园区西片区规划建设“互联网+”配套产业园,支持区内神州电子、力声电子、天地星、信通微波等企业加强相关产品开发,积极引进2D自转3D系统、动力光芯制造、外观构建、接收系统等配套生产企业集中发展,发挥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链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清园区“互联网+电子信息”研发中心,完善“互联网+”技术支撑;同步规划建设“互联网+文化”创意园,以泉州开发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支持锐驰与芒果TV合作,引入芒果TV入区设立制作基地,建立极米影院制作基地并争取芒果TV授权。 

(三)壮大发展医药食品产业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挥泉州开发区医药行业的优势,努力克服品牌影响力小、市场营销团队分散、新药少等产业短板,主攻生产“首仿药”、“抢仿药”。力争到2017年泉州开发区医药食品产业链基本形成,拥有2-3个“首仿药”、“抢仿药”,到2020年全区医药行业再上新台阶,实现产值100亿元,在全省医药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1、明确主攻方向。通过对产业链的横向整理,主打化学药品,重点鼓励支持区内药企与跨国药企合作生产“首仿药”、“抢仿药”,不做全谱系。加快实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药企公共中试平台建设,为全市药企提供首仿药、抢仿药研发、生产中试等服务。按照“一事一议”办法支持安记等重点企业突破功能性食品方面的关键技术,拓展食品产业链,走高端化发展道路。 

  2、推动空间整合。规划以政泰路为轴,以周边地块为发展载体,对15家药企进行空间整合,形成以化学药为主、以太平洋制药为首的化学医药产业基地。 

  3、强化品牌营销。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支持区内药企联合打包广告,扩大品牌受众面,增加品牌知晓度,提升品牌价值,打造泉州开发区医药群体品牌。建立补贴机制,引导帮助药企组建“1+1……”或“1+N”药品联合营销集团,通过众筹,构建区内药品直接销售网络。 

  4、推动“外引内联”。发挥政府招商平台作用,帮助企业开展“外引内联”,进一步促进企业与修正、仁和、葵花等行业龙头开展合作,加强区内同行业企业间联合。积极整合区内外医药、食品、教育、老年服务、民生、宜居等业态,延伸构建大健康产业链,打造健康开发区。   

(四)聚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十三五”期间,以西虎新能源汽车为核心进行垂直整理,重点聚焦发展新能源汽车,全面提升园区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力争到2017年汽车生产产业链上所需配套企业基本引入,到2020年整车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实现产值50亿元。 

  1、全力培育龙头企业。立足区内汽车走廊优势,以全市唯一汽车整车生产资质西虎企业为龙头,借助与莲花汽车合资生产路特士SUV的机遇,充分利用莲花汽车技术力量为西虎新能源汽车提供技术线路,提高客车和专业车生产能力。尽力协调落实甲供甲控等支持政策,一企一策帮扶,全力支持西虎新能源客车和专用车落地生根。 

  2、积极构建链条载体。在官桥园区规划建设汽车配件园,有针对性引进发展制动系统、电气仪表、变速箱、汽车内饰等整车共性配件企业,并大力引进移动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高端项目;主动引导清园区内原有汽车配件生产企业互相合作配套,支持亿兴电力、三星机电等龙头企业充电桩研发生产,推动整车生产在区内基本实现。 

(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突出工业设计和多功能综合金融电商运营服务,引导工业设计、创新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五朵金花”集聚发展。力争到2017年区内生产性服务业初具规模,到2020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以上,占全区GDP比重达20%以上,具备为园区工业发展乃至周边地区提供完善的产业发展服务能力。 

  1、工业设计业支持企业整合资源,组建工业设计中心,进一步加强基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应用研究,提升设计创新能力。重点引进北京华新意创、广州乐玛、上海科汇等更多轻资产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入驻集聚发展工业设计产业。重点建设2.5产业园,跟踪推动圣弗兰产业综合体加快建设,将其打造成泉州市最具活力和人气的工业设计众创空间。 

  2、创新金融业围绕打造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民营银行集聚区,集聚各类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机构,吸引民营银行入驻,构建便利化融资服务体系。 

  3、电子商务业。以构建泉州开发区名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为载体,大力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知名平台、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支持区内企业抱团开拓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 

  4、现代物流业。依托区内现有东南医药物流、汇海永丰物流、顺丰、圆通、中通等物流企业,引导其与纺织鞋服等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构建统一的仓储配送中心和物流信息平台,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运用。 

  5、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和引进财务会计、资产评估、法律公证、信息咨询、科技中介服务等机构,更好地服务区内企业。 

专栏4:“1+4”产业重点项目 

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实施重点项目45个,总投资约55亿元。纺织鞋服。近期项目:特步“数控一代”鞋业智能制造产业园、九牧王产业园、乖乖狗服装产业园、至和新材料、长龙新材料、宇恒鞋服、欧纹织造、坤大体育、宇恒鞋服、美人桥鞋业基地等。机械制造。近期项目:黑金刚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鞋装备研发项目、三星电气园、万龙金刚石锯片刀头冷压设备及工艺技改、翰林文具生产线、同金电气设备及电动汽车充电桩、力伟机电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圣恩工贸有限公司厂房及配套设施项目、机器“换工”综合提升项目等;远期项目:海峡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其他产业。近期项目:永政木业、联兴石蜡、佳佳工贸等。 

“互联网+”产业:实施重点项目17个,总投资约38亿元。近期项目:“天地一体NGB-W项目、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络设备项目、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家居项目、“互联网+电子信息”研发中心、电子信息综合提升工程、力声电子网络数字对讲机、科立信智能安防产品研发生产等;远期项目:“互联网+文化”创意园、“互联网+”配套产业园等 

医药食品产业:实施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约36亿元。近期项目:太平洋海洋抗血栓制剂、医药产业综合提升工程、恒达医药二期建设项目、汇通医药、安记食品功能性调味品产业化项目、友臣食品等远期项目:医药产业基地、药品联合营销集团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约56亿元。近期项目:金星路特士汽车总部、西虎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艺达国家级汽车核心零部件实验室、新华旭特种汽车生产、东南光电汽车电子研发、长顺汽配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艺达充电桩研发生产、三星充电桩研发生产等。 

生产性服务业:实施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约23亿元。近期项目:圣弗兰产业综合体、2.5产业园、豪盛园、资本大厦、汽车基地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官桥园区现代商务中心等;远期项目:综合金融电商产业园及跨境电商配套园等。 

三、构建产城人融合新途径

  按照“以人为本、产城一体、内外联动”理念,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民生完善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智慧园区示范区,加快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人口”空间复合体。 

(一)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产城人融合理念,推动泉州开发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边界清晰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积聚企业,以企业振兴产业,深入推动清园区、官桥园区、汽车基地、出口加工区四个园区联建联动联片开发。园区重在存量整理创新提升,围绕打造泉州开发区和泉州产业升级服务中心、产业人才集聚高地、产业创新试验平台、股权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定位,着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新产业。官桥园区重在“四维”(即大气势开发、大手笔招商、大步伐建设、大融合发展)推进早出效益,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征土5000亩以上,新增工业项目30-50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0-100亿元,就业人口达3-4万人。同时,积极推动落实泉州“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支持泉州开发区探索扩区发展”,力求将官桥园区作为开发区扩区发展的首选园区和腹地,全面解决实际开发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汽车基地围绕打造泉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培育龙头,延伸链条,成为引领机械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出口加工基地申请综合保税区为契机,拓展提升进口、出口、保税,国际中转、跨境电商等功能,打造成为泉州开发区乃至泉州市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实现外贸转型升级的首选平台。 

(二)实施“城区融合行动”

  率先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管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强规划之间有效衔接。强化市区一体化发展,以打造“精品城区、品质城区”为目标,着力引进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将引导本地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智能商务写字楼群、高档住宅楼群、优质商铺等城市设施加快园区有机更新,以点带线形成面逐步提升,带动区域整体功能形象提升。深化园区整合联动,抓住泉州开发区申请扩区升级的契机,进一步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政策在四园的全覆盖;以四园为产业集聚平台,加快编制和出台泉州开发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推动各园区产业之间横向结盟上规模,纵向整合成链条。 

(三)实施“民生完善行动”

  1、发展优质教育。巩固提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发展基础,积极引进市内外优质名校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创办一所与引进人才相配套的义务教育标准校或者国际学校,提高开发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简化入学手续,畅通入学渠道,切实做好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服务工作。加快“名师工作室”、“园际教研中心”等载体建设,巩固“分层次教育”、“外来工子女融合教育”、“校企合作教育”等特色,多出教育精品,提升影响力。引导校企联办、校企合作,推动继续再教育、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一线员工的岗位技能水平,打造泉州职业教育集中区。 

  2、优化卫生服务。扶持清医院做大做强,建好泉州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发展门诊部、社区(企业)卫生服务站。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医保参保覆盖面,推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加强医保定点单位规范建设,深化“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和“困难救助专项资金”救助扶持。建立与市疾控中心协同联动机制,组建泉州开发区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与市120指挥中心、中心市区大医院应急体系的无缝隙衔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全面落实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 

  3、推进文体惠民。加强与市区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的衔接,丰富企业员工8小时以外的生活,深化用人留人软环境建设。重点开展“五个一批建设”,即发展一批氛围活跃的文体社团,创建泉州开发区文体协会;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文体阵地,加快泉州开发区职工活动中心建设;举行一批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扶持一批效益良好的文化企业,争取获批市级文化企业示范基地5-10家,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2个;推介一批富有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包装一批工业旅游企业,整合设计工业旅游线路。 

  4、深化平安建设。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以创建“国家级治安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加大综治平安建设投入,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小区”创建活动,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全力打造平安园区。深入推进城市安全信息系统和“天网”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监控密度和覆盖面,逐步实现企业监控与公安联网,努力建成科技强警示范区。不断加大对公安、交通、消防、巡回法庭、驻区检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加快公共消防水源建设和消防车辆装备的更新提升,为平安建设创造条件;加强综治平安基层基础经费保障和所需场所建设,不断完善社区警务室、警企联调工作站、社区矫正(戒毒)服务站、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见义勇为工作站等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夯实平安建设基础。积极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社会面防控,加大公安民警、巡防队伍等应急处突力量的训练演练和保障力度,有效提升反恐处突、维稳安保工作能力。不断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等社会治安管理模式,探索推进设立公安派出所,不断夯实治安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开发区防震减灾体系,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证。 

专栏5:产城人融合项目 

实施重大项目25个,总投资约150亿元。 

基础设施。近期项目:“美丽园区”建设、清园区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工程、汽车基地二号路南段、官桥园区起步区建设项目等。 

社会事业。近期项目:学校扩容、人才综合体、开发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远期项目:发展教育事业、数字城管系统应用、社区等基层组织建设等。 

其他项目。近期项目:诺林广场美食天地、“奥克莱斯”工业品牌直销一条街等。 

(四)打造智慧园区示范区

  2020年,基本建成智慧园区示范区,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信息化应用水平、运营管理效率、配套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优质化。推进光纤宽带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公用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建设,实现“千兆进楼宇、百兆到桌面”,园区公共区域和主要办公楼宇无线网络热点全覆盖;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开展公共数据传输、基本语音通信等基础电信业务以及基于固定、移动、卫星等通信网络的增值电信业务。二是开发管理精细化。加强产业项目全过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动态反映项目审批进度,对项目建设单位的开工、竣工、投产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细化园区统计综合评价数据的采集整理,开展年度开发区综合评价和产业集群评价;推进园区应急安防、土建规划、办公自动化、资源计划管理、物业服务等信息系统的平台化集成。三是功能服务专业化。推进园区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区域共同配送体系;推进园区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间企业资源的供需对接和电子交易;推进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近场通信(NFC)、移动支付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园区门禁管理、停车引导、商务消费等生活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四是产业发展智能化。深化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等的企业集成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工厂(DF)建设;推动基于产品智能化的在线检测、在线维护、在线增值服务等产品服务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鼓励智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通信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以及大数据服务、定位导航、互联网金融等应用导向型产业向园区聚集。 

专栏6:智慧园区示范区项目 

近期项目:建设涵盖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协商中心、求助中心、调解中心、应急中心,叠加政府行政服务管理中心的“5+1”政务综合体;安防系统建设;网上审批系统建设等。远期项目: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制造业智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四、构建金融集聚新平台

  依托泉州股权投融资服务中心、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三个金改平台,着力创新金融服务,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中小微企业为对象,以创新性金融业务推广、应用和研发为重点,立足泉州、辐射全省的金融改革示范区 

(一)构建多功能融资服务平台

  强化泉州股权融资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多功能融资服务平台。一是聚集创新金融主体。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内民营企业发起各类新型准金融机构,鼓励具备实力、规范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扩大融资渠道,开展跨县域经营试点,积极引进设立融资租赁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参股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境内外股权投资企业来开发区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把握IPO从审核制改为备案制的发展趋势,扶持准券商泉州市创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信证券和兴业证券两家营业部发展壮大,推动券商企业进一步集聚发展二是探索设立“虚拟金融中心”。设立虚拟银行、虚拟证券、商业计划评估、风险投资和上市辅导等功能模块,旨在对企业的创业计划或商业计划提供价值分析、评估和商业经验,为创业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和种子基金,为创业初期企业提供风险咨询和辅导,为高成长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企业上市提供有效指导。三是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清算中心、信用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后台机构;承接国际金融机构的财务处理、按揭服务、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客户服务、资产管理服务等运营和管理环节的金融外移外包业务,形成金融外包产业链;设立“金融BPO产业孵化基金”,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泉州BPO业务外包的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四是建立完善“资本带产业”路径。以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为主攻方向,在“资源盘活型”、“瘦身强体型”、“强强联合型”、“上下延伸型”、“植入外脑型”等方面,总结推广成功案例,推动更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

  进一步抓好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五大”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推动企业股改挂牌平台建设。加强与泉州各县(市、区)政府沟通对接,加强与银行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企业挂牌工作,培育挂牌后备资源组织,到2020年,力争在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1000家。二是加强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建设。在继续推进和完善定向增资、中小企业私募债、银行授信、私募股权投资、委托债权投资、股权(林权、排污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的基础上,为挂牌企业打造量身定做金融产品,研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长、中、短期债权产品和资产收益权产品,多层次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三是抓好股权登记托管平台建设。重点推动股份有限公司和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行、票据服务、金融服务以及民间资本管理等具有融资性功能的准金融机构,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登记托管。四是完善转板合作平台建设。利用与全国股转系统建立转板合作机制的有利条件,对接全国性资本市场,推进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纳入全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体系,支持企业到“新三板”等全国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五是推进众创融资平台建设。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众创平台探索“互联网+”金融众筹之路,并联合合格投资人和机构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发展,致力于打造中国具有公信力的优质众筹平台。 

(三)鼓励开展金融服务创新

  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泉州开发区设立事业部、专业支行或特色支行等分支机构大力引进民营银行总部,争取全市首家民营银行在泉州开发区设立总部。支持各银行机构研究开发符合泉州开发区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发展“1+N”综合授信和银团贷款模式,对产业集群内部以产业链为载体或购销关联度高的上下游企业实行整体授信。鼓励探索推广专利权质押融资、驰名商标权益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票据融资、保单融资、订单融资链条内企业联保互保等创新性信贷品种,帮助企业进一步挖掘内部信贷资源,扩大融资规模。 

(四)持续推进企业改制上市

  加大对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及时兑现开发区产业发展基金政策。继续组织举办企业上市经验交流会、企业赴场外市场挂牌业务推介会,引导企业参加各类改制上市培训会议,邀请资本市场专家举办企业改制上市论坛,及时汇总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泉州开发区产业导向,综合考虑企业规模实力、上市意愿和发展潜力,动态调整充实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鼓励和引导区内上市企业返程投资,有针对性帮助企业解决土地、环评等难题,提高企业返程投资率。 

(五)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信用园区。加强政银企协调和合作,对接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建设,对接应用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举措包括: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工作,依托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构筑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引进和新设信用评估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特别是失信惩戒制度;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文化。强化金融风险防范。依托市级金融监管机构,引导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准金融机构准入、退出和日常监管;加强准金融机构评级和分类监管,建立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向金融体系渗透传导的隔离机制,组织开展企业互保链摸排解套,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行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专栏7:金融改革示范区项目 

泉州股权投融资服务中心建设。近期项目:聚集各类证券机构、准金融机构、股权基金;远期项目:设立虚拟金融中心、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建设。近期项目:好股改挂牌平台、融资对接平台、股权登记托管平台、转板合作平台、众创融资平台等建设。 

创新金融集聚区建设。近期项目:引进民营银行总部、开展金融产品试点。 

五、构建绿色集约新生态

  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为载体,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将泉州开发区打造成全市绿色集约发展的典范和样板。 

(一)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泉州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泉州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技术报告》、《清濛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划、预案的编制工作,依法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省、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严格落实节能目标任务,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运用节能、节水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推进产业间、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努力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推进园区地下污水管道普查,加大对地下管网的疏通维护和管理,加强清濛园区垃圾中转站、西片区1号、2号泵站等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加快官桥园区再生水厂建设和下洋溪水域整治,强化污染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开展“绿色新生活”行动,推动日常生活朝着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方向转变。 

(二)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加快开展清濛园区控详规修编,通过业态调整整合,优化园区用地布局,进一步节约、集约土地利用。加快落实《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濛园区景观提升行动策划》,制定园区道路景观、建筑立面、公园绿地、夜景照明、广告小品、市政环卫等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要求,推动工程加快实施,力争早出形象、早见成效。加快编制《品牌直销购物中心一条街和美食天地项目方案》,推进崇仁街和诺林广场改造升级,完善园区的商业服务配套。 

(三)打造土地集约利用示范区

  1、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极探索存量土地、厂房“二次招商”机制,促进存量土地资源通过易主、重整、置换等多种形式实现再生。有针对性开展生产性工业用地的收储,推进土地性质调整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重点保障学校、文化体育、卫生医疗用地等公共配套用地的收储和建设。支持拟转型企业申请“三旧”改造,做好规划设计方案的指导、服务、初审等工作,积极与市直等相关部门对接,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前提下,鼓励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创新工业用地新方式。探索采取先租后出让,试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合理确定工业用地出让期限。 

  2、推动企业就地转型。诺奇公司重整、红瑞兴公司产能改化两个示范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实施“退二优二”和“退二进三”并举,通过分类指导、分类嫁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一是国有企业引领变换。充分盘活利用孵化基地、清濛开发公司国有资产,扩大金融集中区,建设工业设计集中区,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二是倒闭企业产权变换。针对倒闭或法人失联的企业,通过法律手段,进行重整、重组和资产拍卖,引进新的血液,通过产权变更,盘活资源。三是困难企业产能变换。对经营困难企业,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手段,在动产不变的情况下,变换产能,淘汰落后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实现产业升级。四是问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变换。引导管理不善、活力不足的企业,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部分股权重整置换等方式,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帮助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专栏8:绿色集约发展项目 

建生态工业园区近期项目:系列规划、预案编制;热害治理及空气污染智能优化治理系统研发、一批循环试点企业创建;清濛园区垃圾中转站、西片区1号、2号环保设施等运营管理;官桥园区再生水厂建设和下洋溪水域整治;生态文明宣传。 

园区景观提升行动。近期项目:针对园区道路景观、建筑立面、公园绿地、夜景照明、广告小品、市政环卫等开展改造提升。 

  土地集约利用项目。近期项目:诺奇公司重整项目、红瑞兴公司产能改化项目、闲置厂房二次招商计划;远期项目:地下空间开发项目、金融集中区和工业设计集中区建设等。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构建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 

(一)打造高效服务示范区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打造成为全市高效服务示范区加快对行政审批服务进行优化提升,对属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审批事项,实行非负面清单备案制,现场勘察事项当天办结制;实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开展入企审批服务,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程电子化办理,促进投资便利化。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与市政府机构改革相衔接,突出开发区政府功能特点和区域特色,理顺体制机制,并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整合现有区内国有企业组建资本投资集团,由管委会直接授权资本投资集团履行出资人职责,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四是适时推动政区融合发展。借鉴先进地区做法,适时提请上级研究启动“行政区+功能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推进泉州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为转型升级开辟发展新路,提供体制保障。 

(二)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一是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对纳入泉州开发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范围内,符合城乡规划、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的用地,可申请开发改造,并制定改造方案;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除改变为住宅外)允许采取协议方式出让,重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取得新的土地使用权,并按市场价格补交土地出让金。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创新,让被征地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维护被征地人员权益。二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多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园区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采用区内土地收入动态质押的新贷款模式,将银行长期大额信贷资金集中投入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土地使用权抵押、财政资金担保贷款的繁琐手续;加强奖励资金整合,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逐步减少对企业直接补助,从补建设向奖效益、从补企业向补平台转变;运营好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设立子基金;积极培育或引入新兴的互联网投融资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三是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建立完善企业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以及差别化电价、水价和超限额能耗惩罚性电价、水价制度。 

(三)拓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梳理整合各项惠企扶持政策,重点制定出台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品牌提升和市场拓展等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采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等方式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实施精准帮扶,筛选一批成长型优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建立泉州开发区历年来企业外流数据库,总结发现企业家外迁的内在动因,寻找进一步改进措施,提升新政策制定的精准性。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吸引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建设各类公共设施,鼓励民营资本办医办学,推动向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探索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设立泉州企业家培训基地,开设各类专题培训课程,推荐企业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导国内外智力、资本在园区汇聚交流,将基地建成全区全市企业家学习的园地、交流的平台、成长的摇篮。 

(四)深化对外开放机制

  一是优化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机制,探索实施市场化招商,建立既依托政府,又面向市场,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模式,有针对性地引进“互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技术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上下游延伸配套的好企业、好项目。二是完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梳理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力争未来纳入福建自贸试验区扩区范围;深化与毗邻的鲤城、晋江、南安协同发展,力争在产业升级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区域一体化。三是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承接泉州开发区作为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机关的权限下放,完善泉州开发区首创的“区域统保”制度,探索建立涵盖创国际知名品牌、国际商标注册、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助、反倾销应诉、海外投资风险保障、境外参展知识产权保护等具有泉州开发区特色的海外利益保护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大步“走出去”,通过收购国际品牌、营销渠道等方式抢占国际终端市场,为泉州开发区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及国际化推进方面建立全新的范式。 

专栏9:高效服务示范区项目 

行政审批改革近期项目:谋划推出限时办结制、备案制、负面清单管理等一系列简政提效重点工作。 

要素市场化改革远期项目:推动土地、投融资、资源价格改革。 

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近期项目:整合梳理各类政策、公共服务市场化系列项目、泉州企业家培训基地。 

深化对外开放机制近期项目:创新招商机制、完善区域统保制度、加强区域协调联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泉州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南。必须加强引导,科学统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实施机制,切实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规划实施

  一是加强衔接协调。以“十三五”规划统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做好各级各类规划间的衔接,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整体协同性。二是落实责任分工。根据“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细化责任分解,将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一年,每一个部门,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各部门、单位要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安排部署和责任分解,挖掘潜力,主动作为,制定本部门、单位所承担工作任务的推进计划,明确责任人员、时间节点、进度要求、具体举措,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公共财力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中期财政规划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滚动调整时要充分考虑本规划实施需要,年度预算安排要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 

二、强化项目带动

  一是强化项目策划形成。健全完善项目储备库管理制度,每年策划生成一批产业升级项目、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一批民生工程项目,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并对已生成的“十三五”项目库进行动态调整,使之更适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需要。二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建立泉州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对贷款资金监管、还本付息、账户监管及政策落实进行考核,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到泉州开发区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泉州开发区金融服务体系,实施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员工培训等功能性公共平台建设,推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服务。健全泉州开发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需要提供支持。三是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坚持定期工业例会制度和重大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创新项目督查跟进机制,深化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建设全过程“月嫂式”服务,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项目攻坚,配置要素资源,破解矛盾困难,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投产,三年内达产。 

三、健全监督评估

  一是开展规划评估。定期组织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形成五年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重点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中期评估报告制度,并根据国家政策、投资环境情况的变化,经泉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批准,对纲要进行弹性调整。二是重视监督检查。按照稳定推进、分类管理的原则,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通报,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民主透明度,并及时调整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