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发区于1996年开发建设,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是全市首个国家级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纳入国家级开发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包含独立管理的清濛园区9.5平方公里、与晋江市合作开发的综合保税区3平方公里),另外还有与晋江市合作开发的泉州特种汽车基地4平方公里。清濛园区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连续两年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五个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绿色开发区”。
清濛园区是开发区的主园区,开发区的产值和税收主要是由清濛园区产生。形成纺织鞋服、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机械制造等四个主导产业,2025上半年,实现GDP123.72亿元,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1%,位居全市第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3%,位居全市第5,两项指标税性比重分别为95.4%、90.8%,均居全市首位。主要呈现5方面的特色:
1.区位优势明显。开发区紧邻泉州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周边3个高速出入口衔接全国路网,距离晋江国际机场11公里,高铁泉州站15公里,处于泉州最活跃半小时经济圈内,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协作,承接资源辐射,联动周边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宝地。
2.发展韧性充劲。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4280家,规上工业企业128家,限上企业153家;上市企业5家,拟上市重点企业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3家,税收超亿元企业2家,超千万企业18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3项;单位面积产值、税收、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稳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3.创新活力迸发。以科创大赛、科创飞地、科创基金三轮驱动,全力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产业科创体系,全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湖南大学、华中科大研究院两大平台,推动各类工业设计中心落地运营,引入斐乐全球、金帝、荣信、利讯、聚拢共业、德昱等一批工业设计机构落地,形成鞋类研发、智能装备研发、国际IP创新、数字科技研发四大类型设计中心,形成企业创新提级的工业设计服务支撑链条。区内30多家企业与清华、厦大等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有国家火炬无线通信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3个国字号基地和国家级纺织检测中心福建分中心等高层次科研促进平台。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绿色工厂1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省级众创空间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省级博士后实践基地3个,省级博士创新站2个。获认定市级以上人才超600名,每万人人才占比和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位居全市第一。
4.政务服务高效。开发区没有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设置9个区直职能部门,机构人员精简,实行扁平化管理,党工委、管委会直接服务民营企业,“零距离”对接、“高效率”服务。新出台或修订15份惠企政策,从产业扶持、科技创新、企业梯队培育、扩大消费、人才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推行市级行政审批“帮代办”、惠企资金“一键秒兑”等便捷服务,高效助推企业创新创业。推进社会治理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党建+邻里中心“三大中心”融合一体建设,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扁平化工作机制,实现党建引领、行政审批、矛盾调解、治安管理、咨询投诉等服务“一站统管”。持续完善招工引才政策矩阵,设立对外劳务协作服务站,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推广“泉州开发区就业服务指南”小程序,构建10分钟就业服务圈。
5.园区舒适宜居。实施低效用地盘活,聚力城市提品,布局建设泉州开发区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抓城建提品质项目。区内环境优雅、宜居宜业,现有商住小区19个,建有狮子山公园、仙公山公园、美泰公园、市民广场等公园绿地。优化推广“健康十条”措施,扩大企业健康驿站服务覆盖面。深化与市直名优校合作办学,建设中小学2所,幼儿园10所,满足员工子女的就学需求。建设“印记”城市会客厅、设计工业游+研学游线路、打造特色工业旅游街区、“德泰”“崇宏”夜市火热运营,城市配套逐步完善。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年时间完成污水提质增效三年攻坚任务,在全市率先形成“一张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率、BOD进水浓度等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园区安全生产、消防、社会治安形势良好,赴省进京上访零纪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